JCI医疗国际认证IPSG考核要求
??一、IPSG考核的核心要素??
JCI IPSG通常涵盖6大核心目标(具体可能因版本或医院类型略有调整),每个目标下包含具体衡量要素,重点关注患者安全的可预防风险:
1. ??正确识别患者(Identify Patients Correctly)??
对所有患者(包括门诊、住院、急诊等)使用??至少两种独立的患者标识??(如姓名+出生日期、腕带编号+病历号),禁止仅用房间号或床号识别。
在??关键操作前??(如给药、输血、标本采集、手术/操作、影像检查等)必须核对患者标识。
对??意识不清、语言障碍或无法沟通的患者??(如昏迷、婴幼儿),需采用额外标识(如家属确认、纹身标记、特殊腕带备注)。
2. ??改进有效沟通(Improve Effective Communication)??
建立??标准化沟通工具??(如SBAR:现状-背景-评估-建议),规范交接班、转科、多学科协作等场景的信息传递。
对??高风险沟通场景??(如危急值报告、手术变更、紧急抢救)规定明确的传递流程和时限要求(如危急值需在30分钟内通知主管医生)。
确保沟通内容??清晰、无歧义??,避免缩写或口语化表述(除非为通用标准术语)。
3. ??改进高警讯药物的使用(Improve the Safety of Using High-Alert Medications)??
制定??高警讯药物清单??(如胰岛素、抗凝药、化疗药、麻醉药、高浓度电解质等),并在全院统一管理。
规范高警讯药物的??储存、标识与调配??(如单独存放、醒目标识、双人核对);电子系统需设置预警(如剂量超限提示)。
在??给药环节??严格执行“5R原则”(Right patient, Right drug, Right dose, Right route, Right time),并记录核对过程。
4. ??确保手术部位和操作正确(Ensure Correct Surgery/Procedure Site and Operation)??
实施??手术安全核查(Time-Out)??:在麻醉诱导前、切口前、离室前三个节点,由手术医生、麻醉医生、护士共同确认患者身份、手术部位、操作名称及风险。
对??双侧器官、多部位手术??或移植手术,需在患者体表标记手术部位(如用记号笔标注“左膝”),标记需在患者清醒时完成并由其确认。
手术/操作前需核对??患者身份、影像资料(如X光片)、病理标本标签??与手术计划的一致性。
5. ??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(Reduce the Risk of Hospital-Acquired Infections)??
落实??手卫生规范??(WHO五时刻:接触患者前、清洁/无菌操作前、接触患者后、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、接触血液/体液后),配备便捷的手卫生设施(如洗手池、免洗消毒液)。
针对??导管相关感染(如中心静脉导管、导尿管)??制定预防措施(如最大无菌屏障、每日评估拔管必要性)。
规范??消毒灭菌、隔离防护??(如多重耐药菌患者的接触隔离、手术部位皮肤消毒范围)。
6. ??降低患者因跌倒导致伤害的风险(Reduce the Risk of Patient Harm from Falls)??
对所有患者进行??跌倒风险评估??(如使用Morse评分、STRATIFY工具),高风险患者(评分≥45分)需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。
在??高风险患者床头/病历夹??标注跌倒警示标识,告知患者及家属防跌倒注意事项(如呼叫铃位置、避免自行如厕)。
保持环境安全(如地面干燥、床栏拉起、夜间照明充足),高风险区域(如卫生间、走廊)配备扶手。
??二、IPSG相关的关键文件??
JCI要求医院建立??系统化、可追溯的文件体系??,确保政策、流程与实际操作一致。IPSG相关文件通常包括:
1. ??政策与制度文件??
《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》
《有效沟通管理制度(含SBAR使用规范)》
《高警讯药物管理制度(含清单、储存、核对流程)》
《手术安全核查制度(含Time-Out操作规范)》
《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(含手卫生、导管相关感染)》
《患者跌倒/坠床风险评估与预防制度》
2. ??操作流程与指引??
患者身份识别操作流程图(门诊、住院、检查等场景)
危急值报告与处理流程
手术部位标记操作指南(含特殊情况处理,如儿童、意识不清患者)
手卫生依从性监测流程
导尿管/中心静脉导管维护SOP
3. ??评估工具与模板??
跌倒风险评估表(如Morse评分表)
手术安全核查表(含三方核对内容)
高警讯药物核对记录单(双人签名)
沟通记录模板(如交接班SBAR表格)
4. ??培训与教育材料??
IPSG相关培训大纲(新员工、继续教育、转岗人员)
模拟演练方案(如手术安全核查演练、危急值处理演练)
培训效果评估记录(如考核试卷、操作演练评分表)
??三、IPSG需留存的关键记录??
记录是证明医院执行IPSG要求的直接证据,需??真实、完整、可追溯??,并保留足够时间(通常至少3年)。常见记录包括:
1. ??患者身份识别记录??
腕带佩戴及核对记录(护理记录中注明“双标识核对完成”)
特殊患者(如意识不清)的家属/监护人确认签字
检查/治疗操作前的患者身份核对签名(如检验申请单、输血记录单)
2. ??有效沟通记录??
交接班记录(含SBAR模板填写,如“现状:患者主诉胸痛;背景:冠心病史;评估:心肌酶升高;建议:心内科会诊”)
危急值登记本(记录时间、项目、接收人、处理措施及反馈)
多学科协作会议纪要(如手术团队术前讨论记录)
3. ??高警讯药物管理记录??
药品发放/配置双人核对签名(如麻醉药发放记录、化疗药配置单)
高警讯药物使用记录(护理记录中注明“胰岛素6U皮下注射,双人核对”)
药物不良反应/错误事件报告(如给药错误后的RCA分析记录)
4. ??手术安全核查记录??
手术安全核查表(三方签字,记录核查时间、内容及确认结果)
手术部位标记照片(必要时留存,如复杂手术)
麻醉记录单与手术记录单的患者信息一致性核对记录
5. ??医院感染防控记录??
手卫生依从性监测表(如每月抽查护士、医生手卫生执行率)
导管相关感染监测表(记录置管时间、护理措施、感染发生情况)
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报告(如高压灭菌生物监测、环境微生物检测)
6. ??跌倒预防与处理记录??
跌倒风险评估表(入院/转入时及病情变化时评估)
防跌倒干预措施记录(如床栏拉起、家属告知签字)
跌倒事件报告及根本原因分析(RCA)记录(包括改进措施及效果追踪)